上海杠杆配资 大汶口遗址:文明曙光照亮海岱大地(上)_考古_大汶口文化_山东地区
大汶口遗址:文明曙光照亮海岱大地(上)上海杠杆配资
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发掘现场。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陶器。
2025年6月5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在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上介绍情况。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biāo)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诗经·齐风》中的佳句,描绘出数千年前汶水的壮阔、浩渺。
展开剩余71%发源于泰莱山区、西注黄河的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六十多年前,一个远古的“秘密”被发现于汶水之畔的沉沉土层,显示出六千余年前大汶口文化的文明曙光曾照亮海岱大地。
多年来,依托丰厚遗存,山东泰安市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大汶口文化再度走进人们视线。
泥沙之下,器物纷呈,穿越六千年的历史烟尘,这里依然闪耀着先民智慧与文明进步的灿烂光辉。
1
史前遗址出土丰富器物
泰山脚下,大汶河两岸的田野间,考古工作者们正细致地清理遗迹上的土壤。这些遗迹来自约6100年至46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现场考古队员介绍,自去年开展新一轮发掘工作后,新发现5座大汶口文化时期房址。今年,考古队正持续发掘新的区域。
记者看到,现场已清理出部分新遗迹。阳光下,新揭露的房址柱洞清晰可见,泥土中散落着陶器残片。考古队员手持专业工具细致工作,测量、记录、采样有序进行。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始于1959年的一次“意外”。当年津浦铁路复线施工时,泰安宁阳工地挖出陶器碎片等文物,考古人员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
在大汶河南岸堡头村,133座史前墓葬重见天日,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象牙器等丰富器物出土,轰动学界。
“1959年首次发掘后,1974年、1978年又对大汶河北岸进行了两次发掘。”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保卫说,“三次发掘证明遗址涵盖大汶口文化早中晚各阶段。”后续工作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更发现了分布密集、规划清晰的早期房址,对理解该文化早期社会至关重要。
棉签轻拭,陶片上的泥土剥离,精美图案重焕光彩——走进大汶口,文物修复师俯身于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对文物进行修复。
“去年出土的八角星纹彩陶豆以红褐陶衣为底,六组白彩八角星纹环绕器身。其纹饰构思与彩绘技艺,标志着大汶口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考古工作站考古技工刘相民说,自今年2月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又修复了100余件器物,其中包括陶豆、觚(gū)形杯、鼎、三足钵等。
2
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文物不断出土,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也更加清晰。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说,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打破了之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可信史源。
今年6月,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吸引了全球考古界的目光——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刊发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该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前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会形态。
傅家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4750年至4500年。这项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首次以分子遗传学证据实证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具体结构,刷新了母系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欧洲铁器时代的遗传学线索溯源时间。
人类早期社会从平等走向分化、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在墓葬制度变迁中清晰体现。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认为,距今5000年前后,泰安大汶口、章丘焦家、滕州岗上等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和贵族墓地的出现,是山东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节点。
文图均据新华社上海杠杆配资
发布于:四川省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